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院長彭聖勇(小兒科及內科專科) 全國第一位完整接受小兒科、內科雙專科訓練醫師。 經歷 ●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特約主治醫師 ●東元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衛生署新竹醫院內科總醫師、主治醫師 ●東元綜合醫院內科及健檢部主治醫師 ●新竹科學園區員工診所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醫師 ●中華民國兒童胸腔醫學會醫師 ●中華民國能量醫學會醫師 ●全國公職醫師及專技醫師高考及格 諮詢專線 03-5528720 院址:新竹縣竹北市博愛街310號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阿 婆 的 便 當

給 女 兒 的 第 34 封 信                                                    
     ~~阿 婆 的 便 當~~
      妹古,每年的11月12日是「兒童人權日」,前些時候報紙刊載指出,兒福聯盟文教基金會調查台灣兒童人權的情況,研究時間達四年,發現近25%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為弱勢家庭的兒童,近八成這些孩童無人陪伴,必須自己準備三餐。
    
     這讓把鼻想起以前中學時代,中餐帶便當的日子。以前小時候政府還沒有提供營養午餐。小學六年每天中午仍排路隊回家吃中餐,吃飽後又回學校上課。到了國、高中時代,妳的阿婆每天都要準備四個便當(阿公上班中午一個,姑姑、伯父及把鼻上課中午各一個)。不僅每天吃的到媽媽的愛心便當。從小到大(直到念大學) ,早、午、晚餐都是阿婆親手準備,那個時代幾乎沒有在外餐廳吃飯或外帶早餐及其他餐點。

     以前的便當盒每個人的樣式都不一樣,有圓形、方形、扁的、尺寸大小不一的便當都有。每學期我們還要繳便當蒸熱費,學期初每位學生會發一塊有號碼的便當牌(起初是木頭製,後來是鐵製)綁在自己的便當上。每天中午下課,大家輪流當值日生到廚房抬全班的便當到教室。

     同學不同家庭經濟的好壞也反映在孩子便當的菜色上。班上家境較好的同學,便當裡有魚、肉、蛋及青菜,菜色非常豐盛。家境較差的同學便當裡可能只有簡單的蘿蔔絲及花生米等一、二樣菜。但把鼻記得從前的孩子也不會因此而嘲笑揶揄家境不好的同學。

     把鼻的便當也很簡單,阿婆常常只有放二、三樣菜,我記得最常吃的便當是只有一樣菜--豆腐皮包肉(約三個)加白飯。雖然如此,把鼻也永遠感受到媽媽的溫暖及愛心。
     我不知道是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 還是現代父母親把孩子三餐都視為事不關己,那是政府、學校的責任。前年天下雜誌報導台灣升學主義下的國、高中生,一年竟然在學校或補習班要吃700個便當。再加上現在家庭幾乎不準備早餐,孩子拿零錢在外自理。除了長期飲食營養均衡堪慮外,這些孩子長大後是否腦海中有任何親情的回憶?

    以前生活雖苦,便當菜色也簡單寒酸,但把鼻永遠記得那一大早就早起為全家人準備便當的阿婆之背影。今天我能有穩定的工作及對其他慈善團體做出微渺的捐獻,也要感謝阿婆從小給我的身教。
 


    把鼻(爸爸)彭聖勇            2010.12.14  (妹古11歲5個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任何問題彭醫師很熱意為你服務。諮詢專線 03-5528720 院址:新竹縣竹北市博愛街3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