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院長彭聖勇(小兒科及內科專科) 全國第一位完整接受小兒科、內科雙專科訓練醫師。 經歷 ●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特約主治醫師 ●東元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衛生署新竹醫院內科總醫師、主治醫師 ●東元綜合醫院內科及健檢部主治醫師 ●新竹科學園區員工診所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醫師 ●中華民國兒童胸腔醫學會醫師 ●中華民國能量醫學會醫師 ●全國公職醫師及專技醫師高考及格 諮詢專線 03-5528720 院址:新竹縣竹北市博愛街310號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尋找醫界的春天

尋找醫界的春天
本文刊登於景福醫訊 2011;28(2):30-4.
作者:台大醫院小兒部李秉穎醫師
建立:2011.03.01
修改:2011.03.01
*

2005年11月12日民生報報導,台灣環台醫療策略聯盟協會發表「醫師健康行為與認知」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只有三成多的醫師覺得自己很快樂。原因或許與該報導所稱的「工時超長、生活緊繃、壓力過大」有關,筆者則認為最重要的是日漸惡化的環境。
愈來愈緊張的醫病關係

醫師的壓力愈來愈大,跟醫病關係緊張很有關係。至於醫病緊張的原因,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無可避免的風潮,或是自由開放的必然。民眾要求愈來愈多,醫界就應該更自律。

筆者初任兒科醫師時,常碰到打十幾針打不上的兒童病患。家屬大多會安慰我說,醫師辛苦了,休息一下吧。我問現在的住院醫師,什麼是他們最煩惱的事情。他們說是打一針打不上,被家長責罵。最近看到一則電視報導,一位婦人靜脈注射打了幾針,出現淤青,要求診所負責。心想,世界變了,這樣也可以告上電視?那兒科醫師豈不一天到晚被告。
世界的趨勢

醫病關係愈來愈緊張,似乎是世界各國的趨勢,但有程度上的不同。一般來說,愈貧窮的國家,愈沒有這種問題。似乎有這麼一個道理:貧窮使人沒有太多慾望,也愈容易滿足;富有使人要求更多,也愈容易挑剔。

好幾年前,就聽說中國大陸的醫病關係很差,告醫師、罵醫師、打醫師的情形不會比台灣好多少。最近有位大陸婦產科資深醫師告訴我,以前她都教學生,我們是病人的朋友,應該用這種態度對待病患。沒想到她的學生立刻反駁,說老師不對,病人是我們的敵人!她頗覺不可思議,但最近的經驗,卻也讓她逐漸認同學生的看法。這是同時存在中國大陸與台灣醫界的一種代溝:資深者對於醫病關係的體認,常不如資淺者敏銳。
台灣的自我風潮

病患的高姿態,是醫病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高姿態不只表現在醫病關係,也表現在其他層面。飛機乘客罷機,似乎只出現在台灣。也有台灣旅客趕不上飛機,大鬧巴黎機場結果被抓起來。近代的台灣人習於自己仲裁,不考慮他人的感受與權利。台灣虐童事件愈來愈多,虐狗、虐貓也不少見,這是自由開放的必然嗎?

2010年6月21日教育部公布「日行一善」全國民意調查,四成七民眾認為周遭的人不太有或沒有公德心。天下雜誌於2009年7月發表的「奧客大調查」,發現奧客的特徵是年輕、居住北部、科技新貴,這些特徵符合前述愈富有要求愈多的原則。要求愈多的人是否愈快樂?答案剛好相反。2010年9月1日中國時報報導,台灣人的壓力愈來愈大,一項調查顯示四分之一受訪者都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
只要我喜歡症候群

2001年我受邀定期替康健雜誌寫專欄,我以「只要我喜歡症候群」描述這種自我的風潮 (收錄於個人網站:http://olddoc.tmu.edu.tw/pinging/comment/co017.htm)。我說這種疾病發作時會持續出現「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囈語,病人只看到自身權益,看不到別人的尊嚴與權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功利而無情。追溯這種疾病的病因,最重要的是對民主與自由概念的過度擴張。民主概念中的「服從多數,尊重少數」,被擴張成「服從我!尊重我!」;自由概念中的「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範圍」,被扭曲成「以不侵犯我的自由為範圍」。

前述觀點算是自由開放主流思潮中的異端,該文發表後,我的專欄隨即被康健雜誌停掉。之後,我幾乎看不到類似批評。2010年11月15日台大舉行八十二周年校慶大會,獲頒名譽博士學位的胡佛先生致詞時批評,現今社會風氣「散亂、貪婪、虛浮、功利」,充斥放縱及民粹導向的價值觀。他又說,現在很多人認為「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卻不懂尊重他人,導致社會「太放縱、太民粹」,應該重拾共同的規範及道德價值。
幾年過去,我終於聽到類似的聲音。但是,台灣的陳痾已深。
醫師形象的低落

醫病關係愈來愈緊張,也與醫師形象低落有關。當醫師失去助人者的形象時,民眾眼中的醫師變成賺錢者、受雇者,甚至是作弊者、貪婪者,自然常遭到指責。筆者認為醫師形象低落的原因,跟醫界少數害群之馬固然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媒體、健保與某些基金會。

大陸醫師說,他們的新聞媒體不能批評時政,所以常常報導醫界負面新聞,導致醫界形象低落,造成醫病關係極度緊張。台灣也是這樣,醫界的負面新聞具有高度吸睛效果,媒體遂習於誇大報導,其見報率超越了其他重大犯罪新聞。健保局則可能因為一直被質疑未能有效監督,導致健保虧損,所以不停釋出健保違規的訊息,以證實已經盡力。這種邀功的作法,不但讓醫師形象日益低落,反而讓民眾更相信健保費率根本不需要調高。
誇張的新聞媒體

2005年1月的邱姓女童受虐事件,是媒體誇張報導的典型事例。當時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值班醫師判斷錯誤,將命在旦夕的受虐女童從台北市轉到遙遠的沙鹿,大家把女童的死亡完全歸咎於這錯誤的決定。部分醫界人士馬上參與韃伐,說年輕醫師都是草莓族,說這暴露出醫學倫理、醫德喪失的問題,說醫療品質日益低落。

這些權威的講法,讓民眾相信台灣醫師的倫理觀念愈來愈差、醫療品質則日益低落。這些批評可以得到民眾的讚賞,但也重擊了醫界、造成了誤解、加深了醫病緊張。回想筆者的學生時代,只有少數主治醫師例行巡視病人,一週查房一、二次就算認真的,但是假日都沒有主治醫師。過去紅包文化盛行,公立醫院醫師常常晚上兼差賺錢。現在主治醫師包括假日在內每天查房,沒有紅包、沒有兼差,剩下的是莫名其妙被罵得滿頭包的所謂草莓族醫師。

當時電子媒體幾乎二十四小時不停痛罵醫界,持續了三、四星期。罵一個月之後,有位記者問我:台灣的白色巨塔是不是就要倒了?真是可笑!媒體自我催眠到確認台灣醫界已經極度腐敗而即將崩壞,相信很多民眾也這樣被催眠著。

這次事件的確值得醫界檢討,但被引申為台灣醫界極度腐敗,則是媒體的不公與醫界的不幸。當時台北市市長兩度評論:「救人的人一直被追究,打人的人好像沒人理會」。這是當時新聞報導中,唯一由第三者說出的持平之論。
醫病緊張的後遺症

有次對一位醫藥記者抱怨媒體過度宣染,她承認媒體對待醫界比較嚴苛。但她說這是因為醫師與個人生死有關,當然要受更嚴格的監督。這種看法似是而非,醫師已經受到醫師法等比一般行業更嚴格的規範,濫加過度批評,並將不合理的要求與壓力加諸醫師身上,對病患權益的保障可能有害無益。

因為醫療糾紛太多,許多醫師採取防衛性醫療,願意從事重症醫療的人才也逐漸減少。一般人總認為重症醫療的式微與健保給付有關,卻未認真考慮到醫病關係緊張這個重要因素,更未找到解決之道。醫師既然與個人健康生死有關,卻過度責罵助人之人,或動不動就告上法院,是社會公義嗎?
自律的醫界

醫界面對各種指責,是不停地自律。醫師被要求每年修習醫學倫理積分,醫院被要求被不停地評鑑。好像找不到其他行業像醫師這樣,收入急速減少、費盡心力提升品質,卻被罵得愈來愈不堪。前輩驕傲地說,台灣醫師是所有行業中最自律的一群。但是,這些自律並沒有讓緊張的醫病關係得到緩和,醫療糾紛與訴訟案件仍然繼續增加,對醫師不禮貌的行為則變本加厲。
醫界的代溝

病人對醫師不禮貌、不尊重的傾向愈來愈嚴重,是大部分醫師的共同體認,但醫界前輩似無所悉。個人認為,醫界一直存在著一條嚴重的代溝。不合理的醫病互動大多發生在年輕醫師,資深醫師被不禮貌對待的機會較少。這就好像前述大陸婦產科資深醫師的經驗,她在數年後才體會學生所說的話。

筆者一直懷疑,醫界前輩並不瞭解病患日趨嚴苛的不合理態度。好幾年前,我曾經就教於一位極資深的前輩,問他有沒有覺得病患愈來愈不禮貌,那位前輩回答並沒有這種感覺。最近我聽另一位前輩說,他最近覺得病患的態度真的愈來愈不客氣。這就是醫界的代溝,病患通常對資深醫師比較客氣,所以前輩感受不到不合理的氣氛,有些甚至已經不再行醫,但他們卻是醫界的代表與政策制定者。
溝通不夠?

醫療糾紛的起因,大多被聲稱是醫師解釋不夠、醫病溝通不良。大家必須注意,醫學專業本就很難讓病患完全瞭解。例如最近一次門診,我向病童家屬解釋罹患的是肺炎。家屬則反覆詢問:是感冒嗎?不是感冒是肺炎?是發燒太久引起肺炎?是感冒引起肺炎?解釋半天,突然又冒出一個問題:「是嚴重感冒嗎?」。要將一個肺炎的診斷解釋清楚,有時就這麼困難。

此外,新聞媒體出現的負面描述,都會被不滿的病患引用。除了解釋不清楚之外,還常見沒有同理心、沒有愛心之類的指責。這些濫加指責的情形,常讓年輕「草莓族」十分苦惱。例如,兒科醫師沒有一針打上血管,家長很常見的罵法是:妳(你)沒有醫德!奇怪了,打針跟醫德有何關係?

各種醫療糾紛的常見原因,包括了家屬的內疚情緒需要投射,或摻雜了金錢賠償的因素。這些都幾乎不會出現在醫療糾紛原因的統計中,因為病家會引述媒體常見的時髦用語,來加強己方陳訴的正當性。
失衡的醫病關係

因為溝通不良被認定是糾紛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強申訴管道被認為可以減少糾紛。所有醫院都有這種申訴,而且大多會要求被申訴對象說明回覆。筆者也三不五時要寫這種「悔過書」,但很多申訴只是病方在發洩情緒。例如有人投訴,這位醫師能力不足,看病看很慢,讓他等很久;輪到看病後,卻一下子就看完了。這位病家到底是要醫師看快一點?還是看慢一點?他真正的要求是,看別人隨便看,自己則要慢慢看。

申訴還算客氣的,有些則上網指名道姓控訴醫師,將醫師所有作為描述得像牛鬼蛇神一樣。在開放的社會,大家都有發言的權利,但醫師沒有申訴的權利。不知道有沒有人檢討過,這樣的申訴有沒有減緩醫病緊張?是否會讓民眾愈來愈苛求醫師?
尋找台灣醫界的春天

2008年一項研究發現,台灣平均每三個月就有一名醫師被定罪,創下世界紀錄。在這種環境下,無怪乎大部分醫師均自覺不快樂。雖然此類事件很少見,但只要遇上一件不合理的醫療糾紛或判決,就會嚴重打擊士氣。台灣醫界的寒冬已經持續多年,希望睿智的領導者能體認醫病緊張的真正根源,否則春天將永遠不會來到。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阿 婆 的 便 當

給 女 兒 的 第 34 封 信                                                    
     ~~阿 婆 的 便 當~~
      妹古,每年的11月12日是「兒童人權日」,前些時候報紙刊載指出,兒福聯盟文教基金會調查台灣兒童人權的情況,研究時間達四年,發現近25%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為弱勢家庭的兒童,近八成這些孩童無人陪伴,必須自己準備三餐。
    
     這讓把鼻想起以前中學時代,中餐帶便當的日子。以前小時候政府還沒有提供營養午餐。小學六年每天中午仍排路隊回家吃中餐,吃飽後又回學校上課。到了國、高中時代,妳的阿婆每天都要準備四個便當(阿公上班中午一個,姑姑、伯父及把鼻上課中午各一個)。不僅每天吃的到媽媽的愛心便當。從小到大(直到念大學) ,早、午、晚餐都是阿婆親手準備,那個時代幾乎沒有在外餐廳吃飯或外帶早餐及其他餐點。

     以前的便當盒每個人的樣式都不一樣,有圓形、方形、扁的、尺寸大小不一的便當都有。每學期我們還要繳便當蒸熱費,學期初每位學生會發一塊有號碼的便當牌(起初是木頭製,後來是鐵製)綁在自己的便當上。每天中午下課,大家輪流當值日生到廚房抬全班的便當到教室。

     同學不同家庭經濟的好壞也反映在孩子便當的菜色上。班上家境較好的同學,便當裡有魚、肉、蛋及青菜,菜色非常豐盛。家境較差的同學便當裡可能只有簡單的蘿蔔絲及花生米等一、二樣菜。但把鼻記得從前的孩子也不會因此而嘲笑揶揄家境不好的同學。

     把鼻的便當也很簡單,阿婆常常只有放二、三樣菜,我記得最常吃的便當是只有一樣菜--豆腐皮包肉(約三個)加白飯。雖然如此,把鼻也永遠感受到媽媽的溫暖及愛心。
     我不知道是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 還是現代父母親把孩子三餐都視為事不關己,那是政府、學校的責任。前年天下雜誌報導台灣升學主義下的國、高中生,一年竟然在學校或補習班要吃700個便當。再加上現在家庭幾乎不準備早餐,孩子拿零錢在外自理。除了長期飲食營養均衡堪慮外,這些孩子長大後是否腦海中有任何親情的回憶?

    以前生活雖苦,便當菜色也簡單寒酸,但把鼻永遠記得那一大早就早起為全家人準備便當的阿婆之背影。今天我能有穩定的工作及對其他慈善團體做出微渺的捐獻,也要感謝阿婆從小給我的身教。
 


    把鼻(爸爸)彭聖勇            2010.12.14  (妹古11歲5個月)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張 忠 謀 自 傳

  兒 的 第  26 封 信
               張 忠 謀 自 傳     
      今天要寫給妹古的信是上次把鼻和妳在舊書攤買的一本書,雖然是1998年出版的書.但把鼻唸完後感觸極深,因此也一起給妹古與同年紀的台灣青少年們分享.
      張忠謀,現任台積電董事長,也是台灣半導體教父.1985年他自美國回台,為台灣半導體業開疆闢土.如今在全世界的半導體業界,張忠謀(Morris  Chang)的名字,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你們幾乎無法想像,一個18歲青年高中畢業時,曾立志要走文學當作家的張忠謀;一個20歲哈佛大一新生結束還不知道人生要走那一個科系的張忠謀;甚至到了24歲碩士畢業(MIT麻省理工)後差點進入汽車工業的張忠謀;竟然在人生的轉淚點上,意外走進半導體業,而且後半輩子改變了台灣整個電子科技業.
      1998年,66歲的張忠謀,堅持自己用中文一字一句寫下這本自傳(而非文字記者採訪由他人轉載).他要用自己的筆跡,呈現最真實的張忠謀.
    回顧張忠謀高中以前的求學史,可說是中國戰亂的逃難史。從小學至高中,由於軍侵華,張忠謀求學過程斷斷續續,從南京上海,又從上海香港,再由上海逃到重慶。二戰結束又回到上海,共產黨又發動內戰,在1949年大陸淪陷前又回到香港。他的自傳中提到,在中學期間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無法安心在學校上課,不是在逃難、逃難,就是躲在家中躲戰亂。雖然如此在家自修期間,他的父母教他唸古書,打字,學英文;後來打字竟然成為日後赴美留學課餘打工賺學費的謀生技能。
    張忠謀高中時期,由於對中文文學的熱愛,舉凡老子、韓非子、荀子、詩經、史記、論語、孟子等古文,現代小說劇本



散文皆專精熱衷。在學校還辦報紙寫文章.一度想將來從事作家的行業.高中畢業也曾短暫唸過銀行系(張忠謀的父親是銀行家),但這一切的夢想隨著1949年大陸淪陷而破滅,此時18歲的張忠謀在香港獨自起程到美國打拼,展開人生的科技生涯,只因父親的一句話:[國難當頭,以科技救國].
       赴美求學六年中(哈佛一年.麻省理工學、碩士五年).張忠謀的成績也不是都是第一名。他自傳中提到哈佛大一結束,物理.數學和英文得A,化學和人文學得B,總成績在前10%內;在MIT學士畢業約班上前1/3等級,MIT碩士畢業的前1/4等級.但是張忠謀求學時的態度卻是不斷地思考.弄懂.嘹解,有時甚至在餐廳在寢室也和同學老師討論課業上疑難之處.這對日後進入美國半導體業[希凡尼亞](Sylvania)及德州儀器工作時,不斷思考.創新.研發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個在戰亂中成長的孩子,幾乎都靠自修唸書.專研文學也是憑藉高度興趣,如果沒有國難.神州淪陷,就沒有赴美的張忠謀;如果哈佛大一結業,沒有父親及叔叔的建言就沒有轉學唸MIT機械系的張忠謀;如果沒有碩士畢業二度博士落榜,可能就沒有半導體的張忠謀(而是多了一位大學教書的教授); 如果沒有因博士落榜而急著找工作,錄取的福特汽車公司因堅持原本月薪不調整.不講價.可能就沒有進入[希凡尼亞]半導體的張忠謀;如果沒有[希凡尼亞]的管理經營不善,可能就沒有27歲就跳槽到德儀張忠謀,很可能就沒有41歲時就主管全球半導體部門的資深副總裁張忠謀.
      妹古以及青少年朋友們,人生有無數的意外,挫折,打擊及考驗,只要永遠持續學習.求知.永保天真及熱情,就可能有無限想像的未來.就像張忠謀在自傳中提到的[我在自修半導體時告訴自己;學東西要徹底了解.我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讀,讀了又想,想了又讀]這句話給現代的青少年求學唸書時做參考. 
    把鼻  彭聖勇           2010.10.12 (妹古11歲3個月)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本院兩家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比較

本院兩家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比較
                gsk              VS                    MSD
疫苗名稱     Rotarix(羅特律)           RotaTeq(輪達停)
疫苗價數     單價人類基因             五價人牛基因重組
                    (G1)                          (G1,G2,G3,G4,P1[8])
劑數           2(24月大)               3(246月大)
最早口服年齡(第一劑)  1.5月大               1.5月大
最遲口服年齡(最後一劑)  6月大               8月大
每劑間隔時間            1-2                     1-2
單劑價格            每劑2500                每劑2000
總價格             2劑共5000                3劑共6000
疫苗可否互換                                        
本院有無疫苗                                        

     彭聖勇小兒科內科專科診所提供  2010.01.01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兒科孩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養成

兒科孩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養成
      

      從小養成早晚早睡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就醫學的觀點而言,一個人在晚上11點至半夜2點是肝臟排毒的時間;半夜2-4點是肺臟排毒;凌晨4-6點是大腸排毒的時間.正在成長發育的孩子,晚上10點到半夜3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高的時刻.
    因此若一個人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晚睡晚起);肝、肺、腸道系統沒有好好運作休息,就會演變成慢性疾患,如肝炎,易咳及排便不正常。兒童或青少年若每天熬夜到半夜不睡覺,長期下來身高就會停滯不長高了。

小朋友儘量每晚提早半小時睡覺,早上提早半小時起床。如果能在家吃完早餐後去上大號,對腸道好處多多,也不會便秘。

另外,小朋友少吃零食,所有垃圾食物拒吃(如高糖、高甜、高熱量、油炸食物、飲料….).儘量吃天然食物及正餐,每天一定要吃足量的蔬菜水果,對身體健康才有幫忙。美國洛杉磯雷夫老師曾說「請家長把電視及零食從孩子的生活中消失」

彭聖勇小兒科診所      彭聖勇醫師整理   2010.12.05

自律神經檢查能預測將來是否會過勞死或心律不整

自律神經檢查能預測將來是否會過勞死或心律不整
       本院引起最新自律神經檢查儀,與醫學中心同步,僅需5分鐘,不需空腹. 不需抽血.立即可得知客戶身心狀態。
       本院自律神經報告包括下列項目:
        1.自律神經年齡關聯性
        2.交感/副交感神經指標分析
        3.自律神經平衡表
        4.心跳變異值(RRIV)
        5.情緒指數
        6.全身臟器評估
        7.心跳間距圖
        8.自律神經整體評估

        自律神經檢查儀可測出一個人是緊張/恐懼型或是憂鬱/疲勞型更可預測將來是否會心臟瘁死(過勞死)或心律不整的傾向!請大家多加利用。
        諮詢電話(03)5528720

 彭聖勇小兒科內科專科診所公告   2010.12.05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流感快速篩檢(Flu Quick Test)的正確觀念

 流感快速篩檢(Flu Quick Test)的正確觀念
1. 流感快篩僅能檢出A型或B型流感感染.無法區別是新型流感A(H1N1)或季節型流感A(H1N1)A(H3N2). 所以流感快篩陽性並不表示一定是新型流感A(H1N1)

2.  流感快篩的準確度僅有50-70%; 最準確仍是實驗室病毒培養為準(但過程太久)

3.  流感快篩取樣過程為了避免醫護人員及其他病友遭到飛沫感染及污染空氣.本院利用二診無中央空調的診間及全套防護下執行, 取樣後立即用紫外線殺菌燈清淨二診的空氣.

4. 流感快篩取樣的時機,請尊重醫師專業的判斷,而非以學校、公司或家長的意見為主.

5.根據感染科醫學會統計,目前新型流感A(H1N1)克流感(Tamiflu)是有效的(對傳統藥物金剛銨無效,有抗藥性); 但季節型流感A(H1N1)對克流感有抗藥性(無效).反而對傳統藥物金剛銨(Amantadine)%有效. 季節型流感A(H3N2)克流感有效,反而對傳統藥物金剛銨(Amantadine) 有抗藥性(無效)   
彭聖勇小兒科內科專科診所提供